單在北京,每季度至少有4億人次會坐地鐵出行。在每節地鐵車廂的兩端有兩塊視頻屏幕,吸引著乘客的目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運營這些屏幕的是一家叫做華視傳媒(VISN)的公司。這家總部位于深圳的公司在全國8個城市擁有地鐵電視聯播網、65個城市的公交車上有他們的屏幕。但現在這家公司處境艱難。
截止8月12日,在美國上市的華視傳媒的股價跌至0.26美元每股(最高曾達20美元),市值不足2675萬美元。7月18日,華視傳媒宣布已收到納斯達克的通知函:由于華視傳媒的美國存托憑證(ADR)在7月12日之前的連續30個交易收盤價都低于1美元,這家中國領先的戶外數字電視廣告聯播網公司面臨著退市風險。
華視傳媒的盛衰在業內并非個案。同業航美傳媒(Air Media, AMCN:NASDAQ)、SearchMedia(SearchMedia Holding Limited, IDI:NYSE,簡稱晶立傳媒)等的股價也都長期在2美元以下震蕩。炎黃傳媒、互力傳媒等這些曾經喧囂過的聲音甚至早在2009年末就消失了。易觀國際等數據調研機構紛紛取消了當年為適應行業需求設立的專門研究團隊,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戶外數字傳媒這個曾經迅速躥升的新興行業的迅速衰落。
2005年7月13日,以分眾傳媒(Focus Media, FMCN:NASDAQ,以下簡稱分眾)登陸納斯達克拉作為標志,拉開了中國戶外傳媒大發展的序幕。總部位于上海的分眾傳媒是中國最早進入戶外數字媒體這一領域的公司。它創造了快速創富、成功的神話——僅僅成立兩年,分眾就完成了在美國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募股);此后兩三年間又先后收購了框架媒介、聚眾傳媒、凱威點告、好耶集團(Allyes Group)、璽誠傳媒(CGEN Digital)等60多家戶外媒體公司。根據公開信息估算,這些收購案花費了將近10億美元的現金及股票,但分眾也因此建立起一個立體的生活圈媒體群,而其股價也在2007年底達到了65美元左右的歷史高峰。
和分眾以覆蓋商業樓宇、賣場終端、公寓電梯、戶外大型LED彩屏、電影院線廣告媒體等渠道不同,成立于2005年的華視傳媒切入的是更有資源壟斷性的公交、地鐵這個細分領域。航美傳媒切入的則是航線、機場細分領域,炎黃傳媒和互力傳媒則以做醫院領域的電視聯播網為主。
2005年到2009年是中國戶外傳媒從業者們值得回憶的好日子。但凡能夠放屏的地方——不論是高爾夫球場、出租車甚至廁所都成了戶外傳媒爭奪的媒介資源。當年這個領域的從業者們有兩忙:一是找還能放廣告屏的空間;二是擴充廣告屏幕的數量。這背后則是海內外眾多投資者的集體癲狂。根據公開資料初步統計,僅2006年數字廣告媒體公司就獲得了1.9億美元的風險和私募(VC/PE)投資。
然而,好日子稍縱即逝。2009年末,華視傳媒的股價在達到12美元的小高峰之后一路下行。盡管其財務報表中仍充滿了各種好消息:不斷擴充的地鐵、公交等媒體資源;成功收購最大競爭對手DMG傳媒;以及由此帶來的業績提升。
業績表現大幅下滑,部分是由于2008年全球性經濟危機所帶來的行業性寒冬;深層次的原因則是,行業商業模式存在的內在缺陷。
2008年12月22日,離圣誕節還有2天,新浪(SINA:NASDAQ)和分眾傳媒聯合宣布,前者將合并分眾旗下的戶外數字廣告業務。這塊業務在2008年的前三季度占到了分眾總營收的52%以及整體毛利的73%。分眾出售核心業務有諸多原因,與過度并購、內部缺乏管理都有關系。但其本身業務中也確實有個致命弱點,即對單位樓宇的業主議價能力相對較弱。梅高(中國)公司董事長高峻就曾指出,這種模式沒有商業想象力,樓宇、超市裝顯示屏的數量總是有限的。
華視傳媒的衰落則有其特殊原因,其所處的細分領域的渠道成本不能由其控制。這個問題也出現在航美的航空廣告以及互力、炎黃等所在的醫院視頻廣告,這些渠道都屬于資源集中的壟斷行業,業主強勢則意味著經營風險大。
和中國的大部分民營企業家一樣,華視傳媒董事長李利民非常勤奮。據華視前員工描述,李利民一般喜歡夜里開會,業務討論往往最早在凌晨2、3點才能結束,有時則通宵達旦。
但勤奮不能解決與壟斷方不平等合作中的不可控成本。地鐵幾年一招標的方式造成了華視傳媒等的成本激增、利潤持續攤薄。加上廣電總局要求視頻媒體取得IPTV牌照等的相關政策,即使是在公交傳媒中占到壟斷地位的華視傳媒,其獲得一個城市的公交、地鐵資源后,也可能因為無法取得區域性的IPTV牌照而面對業主會把資源轉給當地廣電的風險。即使李利民們在公司里說一不二,但地鐵方卻并沒有把他這個財富新貴、數字英雄放在眼里。
導致整個行業“早衰”的更主要原因,則是沒有跟上傳媒行業創新的腳步。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過度專注于賣單子而忽略企業的創新能力,已是公認的事實。其他領域亦有同樣的問題,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炎黃傳媒前高管表示,他依然看好健康醫療相關廣告的價值,問題是隨著微博、移動互聯網等的興起,只在醫院擺放靜態顯示屏已很難引起客戶和用戶的興趣!斑@種方式離客戶和用戶都太遠了!
在媒體技術及其帶來的效果的迅速迭代中,戶外傳媒如何才能更吸引用戶和客戶?
曹志高選擇了遠離新媒體,他現在正以星空華文傳媒COO的身份運作著一檔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曹志高在戶外傳媒領域也曾經是個風云人物,他曾經是賣場媒體璽誠傳媒和SearchMedia(晶立傳媒)的COO,5年內創造了兩家戶外傳媒的上市公司:璽誠傳媒在IPO前夜被分眾收購,SearchMedia則實現了借殼上市。但曹志高對自己轉身“傳統媒體”的做法有非常理性的思考:相比效果不確定的戶外媒體,傳統強勢電視媒體對客戶更有吸引力。
寶潔就是一個曹志高認為最好的案例,這家全球最大的生活日化用品企業,每年90%的廣告預算都放在主流電視媒體投放,“剩下10%才會嘗試互聯網和戶外媒體等其他廣告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