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竊聽風暴 昨日,小編看了一部叫做《竊聽風暴》的電影,《竊聽風暴》主要講述了前民主德國國家安全總局一名官員奉命暗中監視一名頗具聲望的劇作家和女演員,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這名神秘警察卻逐漸對這對夫妻的生活發生了興趣,甚至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舉重若輕地將民主德國情報局令人發指而不為人知的大規模竊聽行徑對無辜人士的迫害公布于眾。

但作品讓深不可測的黑暗迎來一縷人性的曙光,顛覆了蓋世太保、克格勃橫行的“冷血特務濫殺無辜”一貫理念,反思自己的行為,并最終參與到被竊聽者的生活中,為保護他們而不吝冒險。

劇中穿插最重要的歷史點即為在電影近尾聲的時候柏林墻倒塌事件,其帶來的意義深遠: 1.柏林墻的倒塌是社會主義在歐洲的失敗的表現之一(其他是蘇聯解體和東歐巨變) 2.柏林墻的倒塌,給西德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給東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資金并使東德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3.柏林墻的倒塌代表了一個統一的德國,作為歐洲經濟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德國的發展可以帶動整個歐洲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并有利于形成,歐美日三強鼎立的經濟格局. 點評:每個時代都有那么一些溫暖而勇敢的人為了自由和光明與國家體制抗爭著。 二、紙牌屋 而另外一部火熱的美劇《紙牌屋》中,華盛頓充滿了謀殺、色情、謊言、收買、角斗、欺騙、陰謀……

被問到對《紙牌屋》的看法時,連奧巴馬總統也表達了對男主角Frank Underwood的艷羨:“這個家伙做成了好多事呀,我真希望事情可以運轉得那么風馳電掣地高效!眾W巴馬的評論很大程度上道出華盛頓政治的真相:由于各種分權、制衡,那是一個低效的制度。低效,往往意味著政治家們不能風馳電掣地做成好事,但也不大可能風馳電掣地做成壞事。

從這個角度來說,《紙牌屋》又有相當的現實主義成分。如果撇掉那些過于活色生香的戲劇化浮沫,《紙牌屋》里也可以說隱藏著美國政治的基本框架。 我們看到兩黨競爭、分權掣肘、游說集團、議員利益交換、個人恩怨以及社會撕裂如何使得“好事”難以做成或者被做成“四不像”。 政治學家福山評論美國當下的政治時,悲憤地指出美國民主已經從democracy(民主制)蛻變為vetocracy(否決制)了——太多的制衡與否決機會常常使改革的意圖化為泡影。當然,政治的這種“僵局化”局面,與其說是源自“政客對人民”的背叛,不如說是“一部分人民與另一部分人民”的撕裂——看看美國贊成和反對醫療改革的民調結果,對壘雙方總是比例相當半斤八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