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Infocomm展會期間,國內視聽工程和大屏行業的領導企業之一,威創再次拿出“可視化”這個概念。但是,與2014年首次提出這一概念不同,今年,威創能夠在能源、化工、公安、交通等領域用更多的具體案例說明“可視化”方向對大屏行業的深刻影響。
從數據本身到“數據關系”的轉變
大屏顯示系統的目的是什么呢?傳統的工程中,無論是安防還是指揮調度中心,“大屏就是一個窗口”,觀看者可以從這個窗口“拿到數據”——這些數據可能是視頻、抓拍圖像、也可能是傳感器提供的一組數字。
傳統型大屏企業的任務,是讓這些數據能夠清晰、流暢地顯示在大屏幕上,并能快速切換不同組數據的顯示或者不同的顯示布局組合。而至于這些數據從何而來、到何處去、不同數據之間有什么關系、每個數據或者數據集合有什么意義、看到這些數據后用戶會做哪些處理…..這些問題則和大屏企業沒有關系。
“傳統大屏是平面的,也是冷血的”——這種擬物和擬人的評價,最能表征傳統大屏工程行業的“價值結構”。這種價值架構的核心是“中性的硬件工程”。但是,這種產業形態已經不再適應客戶的需求。
一個簡單的問題是:那么多數據和素材的意義在哪里呢?答案是提供用戶決策——而不是“看著好玩”。而用戶的決策過程,必須依賴于數據的“前世今生”的復雜關系。即如果將大屏顯示這個核心硬件,放在一個“事務性”決策流程中,去實現真實的應用價值,那么大屏企業就要將產業觸角伸到數據集的深處,伸到數據之間的復雜關系之中。而基于數據間真實價值關系,提供決策級別的綜合信息智能呈現方案的過程,即是“可視化”。
從數據自身的顯示,到探索數據集的內在價值和固有關系,這種轉變將使得大屏企業從“整合并提供顯示方案”,變成“整合并提供數據關系再現方案”。這種行業職責的變化主要差異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大屏企業告別簡單硬件,迎來“軟”時代;第二,大屏企業告別簡單“專業技術”領域,進入“專業技術與客戶業務融合”時代。威創常務副總經理陳宇認為:“大屏幕產業硬件的態勢有點像GDP中的投資規模占比,當下不是一個增長的態勢,在這種新常態下,像威創這種技術性企業要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不能把自己的角色變淡,而是要通過改變,通過技術創新獲得新的更大的成長空間,基于未來大數據和互聯網的生態環境,滿足用戶業務綜合信息智能化呈現是客戶價值所在,也是發揮自身不可替代作用的機會所在!
或者說,威創的可視化,既是大屏企業在現有企業價值的基礎上,依據客戶業務價值和信息管理需求,持續做“加法”的過程。
站在生態中心,可視化將是一個共生體系
可視化,威創能做什么呢?化工廠的傳感器數據不歸他管,交通局實時路況也不在威創的業務范圍內,氣象局的雨雪預報與排水公司的指揮部署威創也管不著……
但是,實現化工企業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的傳感系統和信息系統的企業也管不著大屏顯示這塊;安裝交通系統監控視頻的企業不與氣象部門合作;排水公司的系統與化工廠的系統往往也相互獨立……
因此,被傳統產業模式分割開來的,實際上卻緊密聯系的信息與數據體系,并非只有大屏這一個塊:傳統信息利用模式,往往是各自為政、單一的樹形結構,這與自然信息自身是復雜的網狀結構的規律并不相符。將單獨的、分散的、部門的信息整合起來,發揮更多的價值、挖掘出更多的意義,一直是信息管理產業的關鍵任務。
例如,早期的110、120和119的三網合一,目前公安部在實施的扁平化的網格警力警情調度指揮系統;國家在建設的智慧城市系統、工業4.0提出的智慧工廠系統——這些“新”事物的本質無一不是“簡單樹形獨立系統”到“復雜綜合網狀系統”的轉變。
在這樣的行業轉變過程中,大屏工程企業恰恰擁有最優的一個“陣位”:可視化中心,處于整個復雜綜合信息與指揮網絡的中樞地位,且是最終智慧分析和決策系統的“輸入輸出”窗口。
因此,威創可視化概念的核心即是:整合現有的多元化信息呈現技術力量,與信息化產業界共同構筑以面向決策、甚至未來自主智能決策為目標的“智慧大腦”。這一行業任務,不是威創自己來完成的。而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整個信息化產業共同行動的方向。所以,威創認為可視化概念的本質是一種“生態”信息網絡。他不是淘汰現有的各種信息系統,而是將這些單打獨斗的英雄,組織成一支所向無敵的戰役軍團。
告別簡單硬件價值形象,搶占產業的歷史價值高點
可視化對于大屏行業將是一個“價值增值器”、“產業放大器”。大屏行業的外延從未像目前這樣“無限寬廣過”。
傳統大屏企業必然要面對一個問題:大屏企業為客戶提供的是一個視頻墻硬件,就如同一臺超大的電視機。那么,這個顯示設備采用什么樣的信號處理系統、什么樣的控制系統、什么樣的顯示技術就成了“差異之爭”。這種傳統思維下,小間距LED屏對DLP拼接墻的競爭,分布式處理器對集中式處理器的競爭都是“水火不容”的產業路線較量。
但是,整個行業爭來爭去,總體需求沒有變:還是那幾塊屏。這就導致整個行業企業都很勞累,競爭疲勞感時刻籠罩行業從業人員,但是辛苦“斗爭”卻不能換來自身價值和收益的提升,也未能為社會創造增值價值,甚至整個產業也只是在不同技術路線中切換,沒有實際的成長——這種競爭是基于產品的“效果與成本”價值比不斷壓縮過程的“惡性”競爭,不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和發展精神,其中更多的“行業辛勞”只是“無用功”。
對比而言,可視化概念,或者說信息技術進步條件下、客戶需求向深層次和高端發展的客觀環境,卻給予了大屏企業另一種“比拼”的空間。
可視化不拘泥于任何既有效果的“硬件實現路線”,在產品硬件選型上,它強調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因此,威創不僅DLP拼接墻繼續創新,在小間距LED、液晶拼接、分布式處理器、云處理和計算、集成軟件技術的新型創新點上,威創也已站在行業前排。對于“技術路線”差異,威創的策略不是在優缺點之間做出單項選擇,而是在客戶需求之上打出組合套拳。
但是,告別硬件路線之爭,只是可視化概念對大屏行業變革影響的“最基礎層次”。若想真正進入“可視化”的巨大價值空間,大屏企業必須深入理解“客戶業務”。
可視化的本質是將大屏系統的任務從“簡單再現原始數據”變成“支持決策性、模型化再現數據集關系”。這種轉變,要求大屏企業必須進入“數據提供者”的業務、“數據之間的關系”、“數據變化的趨勢價值”等更為深入的“信息模型”之中。在深入客戶具體價值和業務模型的基礎上,扮演好協調者、整合者的角色,是可視化對大屏企業業務轉向的根本要求,也是大屏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這種轉變,使得大屏企業的根本文化必須以“兼容并蓄”和“多元化”為核心。這顯著區別傳統大屏行業企業簡單“專注”的角色定位。從線性的、只有兩端的產業鏈生態中解放出來,走進網狀的、多端頭的、復合化的產業生態之中;從單一技術性企業、轉變為技術性與業務性共生并強的多元化顧問專家企業;從有限的產品銷售和服務企業,轉變成無限的業務模型條件下,客戶應用與增值迭代性服務企業……這些變化正在成為驅動高端視聽工程市場發展的新規律。
可視化是一個中心,亦是一個新的起點。他不是大屏行業產業模式的終結。因為可視化自身強調的就是業務需求演進與視聽工程信息系統變遷的協調性機遇。可視化是一個動態服務過程,沒有終點;亦是一個高粘性、高附加值產業。挖掘可視化對大屏行業的機遇,將是大屏行業進入工業4.0和互聯網+時代最大的戰略方向。
為此,威創表示,2015年將進一步打造可視化的樣板工程,這個過程永遠不會有終結和停止的那一天:樣板必須一個比一個更好,示范就會意味著進步和新的價值拓展。這就是可視化市場條件下,大屏企業自身的“超級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