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17日,2016中國高校圖書館發展論壇在素有塞上江南之稱的銀川舉行。此次論壇主要探討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在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如何更好的迎合時代需求提升深度服務。從各大高校專家的精彩報告中不難看出,智慧圖書館的建設是高校圖書館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
互聯網+時代智慧圖書館建設勢在必行
論壇上,來自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副館長竇天芳以《融入服務支撐體系,提升圖書館服務能力》為題,結合國內外情況,提出圖書館兩個層次的服務內容。一是基礎服務,即著眼于館藏建設、提升圖書館對全媒體館藏資源的揭示能力及全網域資源發現能力;方便師生快速獲取學術資源。二是審時度勢,要根據各自圖書館的能力穩步提升服務。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黨總支書記兼副館長、研究館員潘衛在題為《高校圖書館服務轉型深化的探索與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為例》的報告中指出了高校圖書館服務要點,即支持教學和學習、輔助科學研究、支持文化傳承與創新、融入學校和參與社會服務。
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李欣以《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與技術應用思考》為題提出圖書館寄希望下一代圖書館系統能解決更多問題,應用更多技術、服務、工具提升基于內容服務水平。
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陳凌在題為《合縱連橫,構建高校圖書館發展新模態——CALIS十三五云服務體系建設》的報告中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學術生態環境的變遷對圖書館影響深遠,促使C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合縱連橫,培育并塑造高校圖書館發展的新模態與新業態。
四川大學圖書館館長馬繼剛分析認為促進學習和助力科研是大學圖書館長久以來的根本職責,但其外在形式已經逐步從建設文獻信息資源向建設信息資源體系、非正式學習空間等方向拓展。因此,圖書館建設既要堅守大學圖書館“促學助研”的傳統職責,也要尋求轉型之路,逐漸向“智慧圖書館”跨越。
網絡化、智能化,助力智慧圖書館建設
由此可見,在傳統的資源型服務模式之下,不斷提升基于用戶需求的服務能力是未來圖書館的發展方向。圖書館需加大資源的揭示力度,提供一站式服務,通過異構數字資源的融合、聚類和重組使資源從數據層的揭示與展現轉向信息層、知識層的深度服務。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提出和建設,促進了各種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各行業的智能化發展。作為一個匯集知識和服務的地方,高校圖書館在滿足讀者知識查閱和傳承文化的前提下,如何建設一個更理想、更符合科學研究新范式下用戶需求的圖書館,已然成為圖書館發展上的主要挑戰和全新機遇。
隨著技術的深度發展以及政策、人力等的大力支持,高校智庫建設可謂正逢其時。而融合了智慧教育云平臺、互聯網技術與多終端互助操作系統的BOCT中銀科技多媒體智能觸控一體機及查詢機,在改革圖書館結構,推進高校智庫建設,實現智慧圖書館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有效的作用。
以已經開展智慧圖書館的南大為例,在注重空間建設基礎上,圖書館的各個地方還配備自助服務系統。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圖書館共五層,占地5.3萬平方米,空間大,信息點多,圖書館引入了多媒體導航觸摸屏,該觸摸屏除了展示圖書館的相關信息,主要的功能是可以為讀者規劃到達目的地的路徑,讀者在屏幕設定目標,虛擬人物就會以最短路徑走向目的地,使用起來直觀快捷;圖書館大廳配置了一塊LED拼接大屏幕,用來展示新聞、通告、電子閱覽室座位數量、進館人數等基本信息,也可以作為歡迎標語展示使用;數字標牌用來提示讀者預約到書情況以及其他相關信息,給經過的讀者一個瀏覽信息的途徑
此外,另一所已建設智慧圖書館的高校,在圖書館的改革中創新的建立了多人研討室。用于學術研討、團隊項目交流分享、信息演示與發布,實現“零距離”互動。研討室采用密閉設計,除了桌椅、插座及網絡服務外,多人研討室還配備了BOCT 70寸和98寸多點智能觸控一體機,結合特有的白板軟件,能夠輕松演示、編輯PPT、DOC等文檔,并根據預約者的需求在各研討室之間移動調配。
綜上所述,智能化多媒體觸控一體機及查詢機的引用,為智慧圖書館的建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必將在未來高校智慧圖書館的新功能--助力科研、合縱連橫的實踐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