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欄
二分一通欄
多元智能交互顯示,讓博物館“活起來”

今天是518國際博物館日”。國際博物館協會將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定為“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

本次主題關注博物館所發揮的社會作用:博物館努力造福社會,致力于成為促進人類和諧共處的重要場所。該主題同時強調,接納具有爭議的過去是走向和解、暢想共同未來的第一步。518日當天,內地各大博物館紛紛推出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公眾走進博物館、觸摸博物館、親近博物館。

近年來,內地博物館在“在木乃伊跳舞”活化展覽方面下足了功夫。如何利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科學展示文物收藏,讓古老的文明煥發新生,進而成為促進人類和諧共處的重要場所?國內文博界專家學者百家爭鳴。

“活化文物”已上升到國家層面

博物館,收藏和保護著文明的記憶,向觀眾展示古今中外的優秀文明,給人們歷史的啟迪,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時代進步,今時今日的博物館已經不僅僅是簡單展示文物的場所,怎么展、如何展、觀眾反饋如何,已成為每一間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的博物館必須思考的命題。

尤其是在移動互聯時代,如何通過網絡傳播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個問題已上升到國家層面。20157月,國務院引發了《關于積極推動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互聯網+上升為重要的國家戰略。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目前科技飛速發展,文物展示傳播在互聯網技術應用的基礎上,也迎來了新的時代。各項技術應用的協同交織,推動了文物展示與傳播模式的變革。AR、VR眼鏡、裸眼3D、激光成像、全息投影、虛擬展廳、數字體驗展廳……等提高了人們的感官體驗與個性化互動感受,而移動智能終端技術的發展,為觀眾開展互動提供了最便捷的方式。新技術的應用,必將引起文物展示與傳播在思維與方式上的革新。

關強進一步指出,文物的展示與傳播已經呈現出從內容單一到內容多元、從知識灌輸到興趣激發、從單向傳遞到雙向互動、從普適服務到個性服務、從線下服傳播到綜合傳播的新趨勢。對于大眾的需求來說也有很大的變化,觀眾不再滿足于博物館簡單的參觀模式。關強認為,“在新技術管理應用與管理習慣改變的沖擊下,‘變’已經是大勢所趨,守舊和觀望都不可取。”

摸清藏品關系“講好中國故事”

移動互聯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博物館的概念也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認為,中國博物館事業最近發展的二十年,我們對博物館收藏、展示的東西這個概念有了很大的變化。

2000年以前,中國博物館收藏展示的是文物,而這個文物指的是不可移動的文物。但是在2001年的時候這樣的概念有了變化,博物館收藏展示的是人類發展的見證物。在2012年,中國博物館界有一個討論,說博物館收藏展示的是人類發展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這個里面應該有不可移動文物的影子!

不可移動文物也是很重要的重點。龔良說:“博物館的形式內容會非常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博協在2015年就出臺了關于博物館及藏品的建議書!饼徚纪嘎叮壳澳暇┎┪镌赫谥植豢梢苿游奈锏奶摂M展示,“大運河江蘇段、南方私家園林、江南水鄉古鎮等正在做!

無論是文物還是不可移動文物,利用新技術傳播,龔良認為其關鍵點是:摸清藏品之間的互相關系與講好中國故事。“博物館的展覽其實展的不是藏品,展覽的是藏品和藏品之間、藏品和人之間、藏品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所以,最主要的是把這種關系尋找出來,并且把這種關系告訴觀眾,這個過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而講這些關系的時候,沒有新技術我們是很難把它講明白的,新技術可以在做展覽中可以發揮非常重大的作用!

“互聯網+”要警惕快餐化和碎片化

互聯網是信息流。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它本身具有豐富的信息,這些信息具有: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河南博物院田凱院長認為,雖然文物的信息有這些,但是這些信息我們并不一定都掌握,很多信息是隱藏著的,是沒有被挖掘出來的。“它分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我們只有通過研究才能獲得已知信息,互聯網+不是說拿到東西放在互聯網上這個信息就出去了,沒有那么簡單。只有通過研究信息,形成有價值的、科學的信息才是有用的信息!

田凱還指出,互聯網時代實現了信息共享、知識共享、價值共享。“在共享過程中,要注意,博物館在兩個方面對社會起作用:一是精神領域(文化認同、規律認知、心靈培育、美學引導);二是物質領域(技術借鑒、工藝傳承、科技創新)!碧飫P說,“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是說互聯網來了以后什么都好。對于博物館人來說,還應該冷思考,比如傳統的知識體系化與互聯網的碎片化,再比如快餐式教育與嚴肅教育,另外,游樂場和殿堂之間也會產生沖突!

深圳博物館館長葉楊則告訴記者,深博將重點建設智慧博物館工程,通過物聯網與云平臺實現智能管理、移動管理,突破信息孤島,實現博物館資源信息的流通與共享。在古代藝術館采取高清三維數據提供全方位高清研究,在自然館打造全國領先的虛擬展,通過多種形式的多媒體展示手段,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體感互動等挖掘產品,背后的科學內涵和教育意義,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和無所不在的信息平臺,建設觀眾參與感知系統,讓博物館可實時、全面、智慧化地實現與觀眾的互動,讓新科技推動博物館的發展。

發布0
相關資訊

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版本權所有©2004-2019 數字標牌網™®
 咨詢:孫小姐 18928465550(微信同號)  韋先生 18928465561(微信同號)

觸屏版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