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欄
二分一通欄
技術創新領導未來:小間距LED 2018年行業10大猜想

2017年小間距LED顯示屏產業又度過了一個“豐收年”。但是,對比此前三年連續翻番的增長,市場增幅已經下降過半。小間距LED顯示行業正在從爆發增長向“穩健”發展轉變。這一大格局下,2018年的行業競爭必然更為激烈,市場挑戰必然更為巨大。

COB大勢漸起,主流支持是否來到

2017年,COB封裝技術的小間距產品進入“2.0時代”。作為第二代小間距LED屏技術,COB的“效果優勢”逐漸向“市場優勢轉化”。數據表明,2017年,COB小間距led屏的銷量增幅超過200%,是整個小間距LED市場增幅的近4倍。

高速的增長,包括市場份額、參與企業數量、市場供給類型等的持續增加,都說明COB小間距是LED室內顯示的“未來選手”。對此,2018年幾乎可以板上釘釘的說,COB一定更好。預計,2018年COB產品將會以超過15%的市場占比,成為小間距LED產業中真正的“主流”之一。

在高速增長的背景下,2018年COB小間距LED的支持品牌格局也將出現新的變化:例如,雷曼股份已經給出2018年上半年COB小間距三代產品供貨的消息。另有消息稱,行業龍頭利亞德也有意開發MINI-LED技術的小間距LED產品——這種產品也會是COB封裝的。利亞德的核心上游供應商億光已經明確2018年進入MINI-LED產業市場,推出基于這一技術的液晶背光系統。

即,COB小間距led顯示屏在2018年的市場格局可能與2017年比發生根本變化:更多市場主流品牌、傳統LED巨頭即將加盟——這會改變以往COB小間距LED屏市場以“原有DLP拼接大屏企業”和“比較新興的創業品牌、彎道超車品牌”為主導的格局。這種變化對于2018年小間距LED產品中COB技術市場占比的提升將有巨大促進作用。

當然,最終主導一個產品市場占比的核心因素還是“成本”。COB小間距LED產品發展晚于表貼產品的重要原因就在于COB技術暫時成本較高。

COB小間距LED目前主要應用于“高端室內指揮調度”系統。這個細分市場的規模并不是很大,且有傳統DLP拼接墻技術方案占據主流市場。但是,這一市場也具有“業主不差錢”、“毛利率行業最高”的特點。行業內亦有威創等為代表的傳統DLP拼接企業對COB技術小間距LED產品的“友好態度”。2017年底,國內DLP拼接市場的另一家公司GQY也有消息稱將收購一個家LED屏廠商,加強LED屏在指揮調度中心市場的布局。

研究認為,在COB小間距LED屏產品總體應用規模偏小的背景下,在高端市場加持之下,高價格對其成長性的影響未必顯著。尤其是對于傳統LED屏企業,能否進軍指揮調度中心市場,COB技術是一個“關鍵鑰匙”。在小間距LED屏整體市場成長逐年放緩的大背景下,更多的品牌對高端指揮調度中心市場“垂涎三尺”。這必然促進更多品牌進入COB技術領域,也進入高端指揮調度中心市場。COB類型產品規模的增加,也必然有助于這一技術的產品成本下降,并打開更多的應用市場。進而整個產業形成“參與品牌增加”、“成本下降”、“市場增長”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

總之,COB大勢已經非常清晰。雖然2018年這一技術還不會是“占主導”的霸主,但是卻足以確立“皇太子”的地位。業內預計。2020年前后,COB產品在小間距LED市場的占比將超過半數,實現“正式登基繼位”。在“COB就是未來”的技術路線邏輯下,2018年COB供給規模、參與品牌數量的大幅增長可期。

MINI-LED能否“進入市場”

對于整個LED產業而言,小間距LED市場已經成為“最主要的產能消耗點”。但是,這種趨勢在2018年有可能迎來一些變化。這就是MINI-LED技術的問世。

業內廠商將采用MINI-LED技術的COB小間距LED產品稱為“第三代小間距LED”產品。此前,小間距LED市場份額第一的利亞德已經表示,有意愿推出MINI-LED技術的產品。有媒體報道,三星可能在2018年1月份的ces展會展出MINI-LED產品。預計2018年,會有首批MiNI-LED技術的COB小間距LED產品問世。2018年底到2019年,小間距LED市場將有很大可能迎來“表貼產品”、“COB產品”和“MINI-LED”產品“三代同堂”的時刻。

什么是MINI-LED技術呢?即采用50-200微米的LED晶體的LED技術。與Micro LED(1-10微米的LED晶體)比較,MINI-LED技術難度更低,容易實現量產,且可以大量開發液晶顯示背光源市場,產品經濟性更佳。

2018年MINI-LED會首先在液晶背光源領域得到應用。MINI-LED在背光源產品上采用芯片級封裝結構,支持更為超薄的液晶顯示器設計,以及更多分區的HDR畫質精確背光調整。通過在液晶背光源市場的應用,MINI-LED產品可以積累技術能力、產業規模,這將有利于其在小間距LED市場以比較成熟和低成本的面目出現。

同時,與傳統小間距LED產品采用的亞毫米(500微米上下)級別LED晶體比較,MINI-LED又具有節約襯底材料成本、改善畫面像素顆;@示缺陷、提高低亮度灰度顯示效果等優勢。

以襯底消耗量看,100微米尺寸的LED晶體,與500微米的比較,襯底消耗前者只是后者的4%。這有利于在有限的LED上游產能下,制造更多的終端LED顯示產品,也有利于降低LED顯示屏中上游材料成本占比。尤其是對于室內小間距LED顯示屏而言,MINI-LED更是與其需要的更低的像素亮度、更高的像素密度、更好的低亮度灰度效果相吻合——傳統亞毫米級別的LED晶體,發光亮度往往超過實際所需很多,這是傳統小間距LED屏產品的“一大浪費”。

整體上,從最終產品技術特性角度講,MINI-LED幾乎是為室內小間距LED應用“標配研發”的技術。但是,MINI-LED的真正落地,也有其要跨過的難關。

首先,更小的晶體顆粒必須與芯片級的封裝相結合,這就是COB技術,才能更好的發揮其性能優勢。而COB技術的小間距led產品尚沒有實現大規模的普及。其次,MINI-LED面臨一項叫做“巨量轉移”的工程技術難題。即一張6英寸的襯底,能夠制作100微米的LED晶體達到165萬顆,如何將這么多的晶體按照顯示需求,轉移到驅動電路板上,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實際上,業內提出mini-led的概念,而不是一步到位發展Micro LED,就是為了降低“巨量轉移”的難度。

但是,有技術難度不意味著mini-led不會到來:實際上,2016年索尼就已經推出了這類的產品,三星、蘋果、友達、三安等國際巨頭亦在此技術上有長期研發。2018年mini-led進入市場是行業的共識。唯一的問題是mini-led能夠以怎樣的成本控制力占據多大的市場份額而已。所以,2018年更可能是mini-led的“技術引導年”,而非“市場收獲年”。

挑戰間距極限P0.8之后的道路

2017年小間距LED技術的最大進步,莫過于0.8毫米間距產品從“個別企業的實驗室”研發,變成了“三五家企業拿出實際產品”的“準應用”階段。不過,這項進步卻并沒有成為行業性的市場“大熱點”。

一方面,更低的像素間距已經達到表貼技術的“極限”。0.8毫米間距的LED屏制造的邊際成本大幅提升。目前每平米十幾萬,甚至20萬的價格,超過了主流市場的承受能力。也與小間距LED屏主流產品3-8萬每平米的價格區間“相差甚遠”。以工程市場為主,小間距LED屏的采購具有“生產工具”的特征——這決定了,投入產出比較低的產品,難以有市場作為。

另一方面,顯示應用的基本原理是“越高的像素量、越小的像素間距,越是出現在‘更近’觀看距離”的場景之中。即,近眼顯示、手機屏幕、PC屏幕、電視屏幕……按照這個觀看距離變大的次序,其相應產品所“急需”的像素間距也變大。而小間距LED產品目前主流應用都是“超大尺寸顯示”——至少以150英寸以上畫面為主。在這樣的應用中,極微小的像素間距產品市場需求非常有限。

同時,追求極小的像素間距,幾何級數的方式增加了單位顯示面積像素的數量。這使得保持單位顯示面積壞點率水平和點缺陷的維修成為更大的難題。并制約了產品成本的下降。

因此,業內人士指出,0.8間距的LED屏,必須突破成本、應用場景、產品穩定可靠性三個創新才能實現產品市場應用的規;涞亍牵竿2018年行業能夠在這三個方面都實現大的突破,可能性不大。因此,可以預言2018年依然不是0.8間距LED屏產品的“實利”年。

更為重要的是,2018年小間距LED行業除了“更小的間距”外,還有COB技術的進一步普及、MINI-led技術的崛起等新的“行業技術趨勢”要去跟隨。這將顯著影響主流廠商的研發和市場拓展資源的分配。同時也使得行業企業在0.8間距產品上的“技術路線”出現搖擺。

從更微小間距產品的實現、成本控制、穩定性控制角度看,mini-LED技術是最好的選擇。索尼曾經在2012年展示過基于此技術的0.5毫米間距的產品,并在2016年推出了1.2間距的量產產品——索尼量產產品間距較大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平衡成本和主流市場的實際需求。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0.8間距及其以下間距的小間距LED顯示系統,面臨了諸多的“不確定性”。成本、需求、技術路線等方面都可能有“黑天鵝”或者“灰犀牛”。也正因如此,2018年市場的中心還將集中在“高度實用化”、“成熟化”的產品間距上。甚至,P1.8產品都會有比0.8間距產品更為絢爛的發展“錢途”。

數字影院最高端,小間距LED能否突破

過去4年,伴隨小間距LED顯示系統的爆發式發展,小間距LED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寬。從最初的廣告市場,到目前廣電、演出、會議、指揮調度,甚至高端別墅彩電,顯示行業沒有小間距LED參與的領域已經所剩無幾。

2017年下半年,三星更是實現了小間距LED屏在“數字電影放映”市場的突破!@一市場自電影技術誕生以來一直是“投影顯示的自留地”。雖然三星的這種突破幾乎是“實驗性”的,但是還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首先,從應用場景看,數字電影放映是一個高度苛刻的環境。其對畫質質量、產品穩定性、應用經濟性、設備可維護性等具有極高的要求。而且,電影放映是在公共場所進行,這不同于專業會議室或者指揮調度中心,那種幾乎是“被管控的應用環境”——公共開放空間的設備,更要具有“耐用性”。

第二,數字電影放映本質是“視覺效果經濟”。消費者購買的就是大屏幕上出色的畫質。所以,數字電影放映對顯示效果的需求是極高的,包括色彩、對比度、立體感、景深、舒適性等。這也是為何這一市場長期被DLP數字放映機獨門技術霸占的原因所在。進入數字電影放映市場,意味著對小間距LED顯示畫質性能的考驗。

第三.數字電影放映市場是一個可以充分進行價值評估的市場——一塊屏幕用多久、綜合成本如何、影廳收益如何都可以詳細且可靠的量化。這與很多會議、廣告、指揮中心的應用狀態具有“價值抽象性和模糊性”大不相同。作為一種經營資產,數字電影放映市場的小間距LED屏,幾乎具有與LED租賃市場相當的“成本可控性需求”。

“這是最極致的細分市場”——如此形容數字電影放映市場并不為過。但是,這還不是這一市場的全部特征:市場份額高度壟斷、采購商以大型連鎖企業為主、很多項目商需要賣方提供融資支持……等等,這些特殊的經營性因素,讓數字電影放映市場變得更為復雜。

所以,三星能夠將小間距LED擠進數字電影放映圈,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而且,未來隨著小間距LED技術的進步,例如微間距、MINI-LED、COB等的發展,小間距LED完成能夠為數字電影放映提供“不斷進步和完善的技術方案”。

不過,小間距LED的一系列前沿技術,都還沒有真正“大量落地”。這是2018年數字電影市場小間距能走多遠的最大障礙。按照現有的產品技術進步路線圖,可能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第三代小間距LED產品才會大量投入市場。而在這之前,傳統表貼產品的像素顆;⒁曈X舒適性顯然不利于小間距LED在數字電影放映市場的大規模發展。

基于這樣的分析,可以判斷,2018年在數字電影放映圈推廣小間距LED的品牌依然是鳳毛麟角,甚至很可能是三星的獨角戲。小間距LED的電影放映應用,更多的處于“市場科普”階段。雖然會有進一步的項目落地,但是不會形成潮流和趨勢。更多的電影院線依然會采用觀望為主,嘗試為輔的態度。

價格戰硝煙彌漫,P1.8之后是否是P1.5

2017年,小間距LED顯示市場繼續彌漫“價格戰”硝煙。甚至,上游市場的漲價,都無法阻止下游終端的價格競爭。從P2.5到P1.5,市場主流產品已經全面“進入戰爭狀態”。

首先,P2.5規格的產品,作為入門級小間距LED獲得了“沒有門檻的供給支撐”。即,幾乎所有涉足LED顯示屏的制造商,現在都可以制造出品質可靠的P2.5級別的小間距LED屏。這使得這一間距的市場,迅速的淪為傳統室外屏那樣的“紅海”。不過,價格戰和技術普及化的好處也很大——更多的低預算客戶采購了P2.0-p2.5的產品,更小間距的技術也滲透到室外大屏市場,“室外小間距概念加速發展”。

第二,P1.8-p2.0的小間距LED產品依然表現出“市場拐點”的意義。即,由于其已經具有一定技術難度;以及2-3萬每平米的報價,使得當體項目動輒10萬元以上,采購方更為“謹慎”,其市場結構依然呈現“品牌高端集中”的趨勢。

第三,P1.5-1.6產品2017年的價格進攻力度明顯加強。這是因為這一區間產品的供給顯著增加。市場從只有高端品牌涉足到所有品牌化企業都有涉足的轉變,讓其從“高利潤產品”,逐步變成“規;a品”。這個層級產品的價格較量,是2017年價格戰的核心看點之一。

第四,在廠商技術力量并不平均、既要控制產品成本,還想充分體現產品技術水平的思路下,P2.0以下產品的“細分”更為明顯。很多廠商標識出P1.667這樣精細到小數點后三位的“產品編號”!稽c點的差異都不放過,成為價格戰激烈狀況的“另類注腳”。

總結而言,小間距LED價格戰的原因無外乎三個,即技術門檻逐漸被踏平、市場參與者眾多、行業毛利依然極具吸引力。這三點在2018年依然難以“改變”。這也就決定了2018年價格戰不會休止。

但是,每一年的價格戰都不會是“前一年”的重復。在2017年P1.5產品基本淪陷、產品間距標注到小數點后三位的背景下,2018年P1.2-p1.5的產品是否能獨善其身呢?廠商們是不是開發出P1.4XX這樣的產品,讓這個小間距LED市場“細分線”更細致呢?在P1.8-2.0產品上,2萬元大關幾乎已經就差臨門一腳。2018年這一腳是不是會大規模的踢過去,帶動小間距應用指標的進一步升級呢?至于P2.5產品,是不是存在主要項目工程從5萬元以上采購額,向5萬元以下采購額進一步下降,以及產品間距指標進一步細化的可能呢?

以上這些設想幾乎都不存在“成本性”和“技術性”的難題。市場是不是如此發展,僅僅是行業參與廠商的“競爭策略問題”。從這個角度看,2017年小間距LED市場的集中度進一步加強,這增加了很多二三線企業的“生存危機感”。包括一些上市公司,業績都出現了波動。

在這樣的行業競爭格局下,不排除更多的企業不是從盈利角度出發,而是從“搶了份額才能生存”的邏輯出發,不斷提升價格戰的強度。另一方面,LED上游市場的價格漲勢亦不會長期維持,2018年下半年,亦可能為行業帶來更多的彈藥支持。在2017年LED上游漲價5-10%背景下,小間距LED價格戰都沒有中斷,2018年隨著上游價格的穩定,價格戰勢必有更為兇猛化的趨勢。

行業第四極力量如何崛起

LED顯示行業的品牌格局一直都處于“紛繁”狀態。這是由LED行業的特征決定的——即高附加值技術集中到襯底、晶體、封裝環節。而這三個環節的發展集中度日趨提高。更為強大的上游巨頭,傾向于扶持更多的下游采購商,實現1對N的伙伴關系。

同時,LED顯示下游整屏環節,入門門檻比較低、技術外溢速度超過大多數電子終端產業。下游終端采購商以機構為主,其對產品的要求更多體現出專業性和渠道力,而非品牌力量。這使得下游終端企業的存活底線很低,發展出更多三四線小品牌非常容易。

但是,2017年LED顯示這種本已經紛繁的格局在進一步變得混亂——這次新崛起的廠商甚至不是“中小玩家”而是跨領域巨頭。

LED產品長期應用于戶外廣告為主的市場單一性與品牌擁擠的現實,是保持這個領域很少被其他顯示巨頭“光顧”的核心原因。然而,小間距LED屏,打破了LED顯示不能用于室內的市場邊界,同時開啟了和其他品類顯示技術競爭的新市場時代。后者促使了商顯、安防、拼接墻,甚至彩電行業的企業紛紛進入小間距LED顯示市場!@股力量可以視為主流LED大屏品牌、國際巨頭、三四線中小品牌之外的“行業第四極”。

2016-2017年,是小間距LED屏“第四極”梯隊的試水年。其主要的市場動作表現為,研發產品、引入產品線、布局渠道。2017年下半年開始,第四極梯隊逐漸轉入“市場收獲期”。尤其是在安防、指揮調度中心、商顯領域,第四極憑借自己的渠道資源,實現了業績躍升。

對此,行業人士指出:小間距LED屏越是擴大室內應用的領域,就越是遇到與“競品技術的更多競爭”。后者自然促進更多的品牌、渠道和資本力量進入小間距LED行業。這些新的加盟者還發展出了更多的市場并購事件、產品代工市場、細化的競爭市場結構。

2018年,行業第四極的崛起勢必繼續保持“蒸蒸日上”的勢頭。這不僅僅取決于這些行業第四梯隊玩家本身就是顯示市場的“久經沙場的老炮”這樣行業現實,更取決于日益復雜化的、信息化的顯示應用,不僅需要顯示終端技術,也需要成體系化的“解決方案能力”。在后者上“擁有多種顯示技術產品的綜合服務商”,甚至比小間距LED行業最有影響力的巨頭都“實力雄厚”。

事實上,2018年小間距LED屏第四梯度的崛起,更多的會表現為“綜合顯示服務商”“高專業度細分市場領頭羊”與“傳統小間距LED行業巨頭”間的競爭。這種競爭并非以小間距LED屏產品的技術能力和話語權為基礎,更是以整個顯示產業的格局為基礎。這種意義上,2018年小間距led顯示第四梯隊帶來的不僅僅是銷量競爭,還有行業規則的改變。

小間距LED“電視單體機”是否爆發

如果提問這樣一個問題:小間距LED屏只是一項大屏技術嗎?很多人估計都會猶豫一下。因為,小間距LED電視,這種并非完全面向大屏工程的產品早已有之,但是其市場落地卻有些緩慢。

LED顯示技術的最大好處在于“可以任意實現顯示屏幕大小,且不需要存在畫面分割縫隙”。這個所謂的任意大小的屏幕,不僅僅指幾百英寸、數十平米、甚至數百平米的大屏,也包括50英寸或者150英寸的大屏幕。

有媒體報道,2018年1月份三星將展示一款基于mini-LED技術的150英寸小間距LED產品。這個產品的定位很可能是比較常規的彩電化應用,面向商用乃至家用市場。

在國內小間距LED市場,小間距LED電視、小間距LED廣告機等數十英寸到一百多英寸的產品也不少。這類產品的應用主要覆蓋了傳統彩電(如液晶電視)和投影機產品的“顯示空間”。但是,與這兩者比較,LED產品具有亮度上的優勢,更為適合明亮環境光線,尤其是室外場所、大型公共場所的應用。

而且,以P2.0技術為主的室外、室內,數十到一百多英寸的小間距LED廣告機,價格上可以控制到媲美同尺寸液晶和投影顯示產品的程度。沒有顯著價格劣勢、具有特定需求的性能優勢,在不需要極度精細畫質的場所,小間距LED電視單體機的市場價值非常明確。

2018年隨著COB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未來MINI-led技術的發展,小間距LED單體機,有望在顯示效果上進一步升級,甚至在像素尺寸指標上直逼液晶和投影產品——這將為這類產品搶占高端室內外應用市場提供“足夠多的產品價值”。

所以,按照間距指標不同,小間距LED單體電視機,可以提供完全不同品質和價格尺度的產品。只要“客戶必須有一個足夠明亮的畫面,例如室外應用、或者室內明亮的公共區域的廣告顯示,那么小間距LED電視是最好的方案”!窃谶@一判斷下,小間距LED單體電視產品已經幾乎成為主流小間距LED企業必推的產品類型。

以上這個趨勢2018年還將繼續:小間距LED不僅是超大屏顯示的核心玩家,也要成為中小屏幕、一般大屏的重要玩家——這個趨勢符合傳統LED顯示屏,大中小各種尺寸屏幕應用一應俱全,且中小尺寸產品市場規模同樣龐大的特點。甚至,單體的小間距LED電視機,會成為小間距LED產品成本不斷下降、技術不斷升級背景下,最重要的增長點之一。

市場分化繼續,二線品牌如何作戰

2017年小間距LED屏市場繼續保持較高的成長速度,但是市場分化卻也在發生。即超過8成的增量市場被行業前5名瓜分。高速發展的小間距LED行業并沒有實現“所有品牌的利益均沾”。在市場集中化趨勢下,二線小間距LED屏企業如何發展已經成為2018年必須要解決的命題。

2014-2016年的小間距LED市場,更多的呈現的是“均衡發展格局”。即市場三四線品牌都能從行業發展中廣泛獲益。市場翻番性的增長,并沒有顯著改變既有行業從業者之間的“力量對比”。

但是,2017年,小間距LED市場呈現出高度集中化特征。從行業上市公司看,30億級別以上、20億級別、10億級別和5億級別的銷售額分層結構已經形成。行業前5名的市場占比顯著提高,瓜分了6成市場份額。且2017年的行業增量基本屬于前幾名。5-10名的典型第二梯隊部分品牌甚至出現負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業內認為2018年的市場將是二線品牌實現徹底分化的關鍵時期:與上游廠商的關系、下游渠道布局和產品技術更迭策略將是重要的三個競爭層次。

首先,上游廠商關系的緊密度,與其采購規模成正比。這個規律非常簡單。如果二線品牌不能逆轉自身在行業市場份額結構中的落后地位,就意味著其產業鏈掌控力會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其次,近年來行業巨頭的份額集中,多與行業并購,特別是渠道和應用層級的并購關聯。某種意義上,打通渠道資源的優勢,即是行業份額的優勢。第三,在技術路線上,二線品牌的單純跟隨性策略已經宣告失敗。越是二線的品牌越應該在技術路線上有自己的技術突破和優勢。即需要打破一線巨頭的技術和產品價值定義權,改善自己的品牌產品形象。這方面LED行業恰提供了COB、MINI-led這樣的機遇。

從以上分析看,2018年是行業二線品牌急需有所作為的一年,也是市場能夠提供“作為空間”的一年。

對于所謂的作為空間則主要是指:COB、MINI-led這樣的新技術;行業廣泛存在的眾多中小型的品牌和可并購渠道(包括LED顯示和照明兩大市場);行業還處于絕對增量高速增加的機遇期之內。在這三個歷史性條件的支撐下,雖然小間距LED行業在上演市場集中化大戲,但是二線品牌還有機會“做最后的翻身戰”。

所以,2018年很可能是二線品牌進一步分化的一年:市場戰略積極、策略成功的品牌,有可能實現實力榜單上的晉級。相反的品牌,則可能進一步沉淪,甚至被淘汰。發生以上兩種可能性變化的品牌陣營包涵數家上市公司。這使得2018年二線小間距LED品牌如何作為,也值得資本市場關注。

蠶食DLP拼接市場,如何晉級

對于小間距LED顯示而言,數字電影放映市場更多的還是“天鵝肉”——雖然小間距LED也算是雄鷹了,但是天鵝肉還是不容易吃掉。不過,層級低一些的其它“飛禽”,難免要被小間距LED不斷蠶食了。典型的即是DLP拼接墻產品。

2017年,DLP拼接墻行業進入一個新的低谷期。與2012-2014年的“產能過剩、市場萎縮”主導的“經濟周期性低谷不同”。這次DLP拼接墻是在“去產能完成,市場初步平衡,且進入需求穩定擴張期”之后,遭到競爭品市場蠶食,進而導致市場的萎縮——這是一種“不可逆的結構化”市場變革。

正因如此,可以預見2018年DLP拼接墻行業還會繼續在“競爭品”的蠶食下“不斷萎縮”。行業人士認為,未來兩三年內,DLP拼接墻整體市場規模,會萎縮到行業高點的三成左右。

以2017年市場為例,此前DLP拼接墻比較紅火的“廣電”市場,已經基本“悉數丟失”。一些低端項目選擇了P2.5的小間距屏,或者液晶拼接屏;另一些高端項目選擇P1.5和P1.2的小間距LED屏!聦嵣,2017年DLP拼接墻市場僅僅集中在“高端指揮調度中心”這一個領域。此前的會議應用、文化產業應用、安防應用等市場已經悉數被搶占。

“純高端化”這是DLP拼接墻產品的現實和未來。這意味著DLP拼接產品市場范圍不會越走越寬,甚至會不斷萎縮;但是也意味著一旦能穩定獲得項目源,其收益水平會比較高,甚至是整個顯示行業的鳳毛麟角。

但是,任何顯示產品技術都會無限渴望那些高端市場——有些技術沒有進入高端市場,不是不渴望,是工程上無法滿足高端需求。小間距LED顯示,在2018年必然會出現“更小”間距產品的加速普及、COB產品的增多和技術升級、MINI-led首次登上舞臺:也就是說,小間距LED顯示不僅僅可以“渴望高端市場”,而且工程技術上也在不斷的向“更高端進化”。

對于DLP拼接而言,小間距LED的可怕之處不是其“龐大的市場和寬泛的適應性”,而是技術的不斷升級和演進。不斷進化的小間距LED很可能在某一個時刻導致傳統DLP拼接產品的“價值優勢”不在明顯、甚至喪失。

看到這種可能和趨勢,DLP拼接企業必然加大LED顯示市場的拓展。2018年,純高端化的DLP拼接市場會面臨:1.傳統小間距LED屏企業的競爭;2.DLP拼接企業自身小間距LED屏產品的競爭——即“內憂外患”的市場格局。2018年小間距LED屏對DLP拼接的蠶食,不僅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過程,也會是進一步“中心城市中心開花”的過程。這是DLP拼接和小間距LED的競爭從“部分替代”到全面“同臺競技”的轉折。

增量依然,速度能多快

對于小間距LED屏行業的2018年,最值得關注的變化是“市場增量”邏輯的轉變。

2017年行業增幅依然近5成——雖然增速不及2016和2015年,但是在絕對增量上卻再創新高。2018年,這一趨勢會繼續:即增幅下降、市場擴張速度減慢是必然的;但實際市場增量卻依然維持在高位。

2017年,小間距LED屏市場的增量不是均勻分配的。新興品牌和行業領頭羊分得了絕大部分增量。其中,新興品牌往往采用COB等下一代技術,具有產品結構性優勢,同時其出身很多是DLP拼接、安防產業,亦具有渠道資源。行業領頭羊則進一步放大了規;放苾瀯,成為市場最大贏家。與此相反的是行業二線品牌成長不佳,甚至出現了部分品牌負增長。

預計2018年,這種差異化、不平衡的市場增長格局還會延續。但是,部分二線品牌的“絕地反擊”必然上演。后者會加大價格戰烈度、加速產品技術換代和研發迭代速度。這種變化則有利于維持小間距LED屏市場的整體高增長。

從全球市場看,小間距LED屏前五位品牌一直都是國內廠商。2017年,國內品牌的國際市場業務進一步高速增長。部分品牌甚至出現了國際市場增量超過國內市場的情形。預計2018年,行業國際化步伐會進一步加速。從成長量看,整個行業的半數以上新增業務可能來自于國際市場。

從品牌策略看,多元化成為主流趨勢:不僅是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結合;顯示和LED照明的結合;自主品牌、代工、自主渠道、外圍渠道和租賃等多元渠道策略相結合;也會包括不同產品技術和形態的結合,例如電視化的單屏、數字標牌市場、COB技術的普及化、MINI-LED的出現等。——這種多元化也是大者恒強邏輯的繼續:沒有多元化的策略和產品,豈能占據多元化的需求市場,又豈能成為行業集中化過程中的贏家。‘斎,這種多元化的產業策略格局,也有益于2018年市場增量的挖掘、新興應用市場的開拓。

總之,小間距LED顯示行業走過了一個不平凡、孕育結構性變革的2017年,即將進入一個結構性變革進一步深化的2018年。在市場增幅下降、增量規模依然較高,市場集中化程度不斷提高、國際化不斷加強、技術迭代有可能加速、市場多元化發展的時代,小間距LED產業必須“有長遠的戰略規劃”,以未雨綢繆的積極準備,應對市場的風云莫測。

 文章來源:投影時代

 

發布0
相關資訊

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版本權所有©2004-2019 數字標牌網™®
 咨詢:孫小姐 18928465550(微信同號)  韋先生 18928465561(微信同號)

觸屏版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