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沖天,第一時間沖進火場的,是無人機“消防員”。
它輕巧地騰空而起,避開“張牙舞爪”的烈火,“千里眼”穿透熊熊火焰找尋隱蔽在建筑物深處的起火點。
即使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它也照樣能完成任務。無人機“消防員”搭載了紅外熱成像儀,通過溫度差異就能鎖定起火點位置,第一時間傳遞給后方。
它并不甘于只當一個空中偵察兵,而是成為名副其實的消防員。它可以直接飛至火場上方,投下阻燃彈,在猛烈爆炸中,第一時間將地面的大火撲滅。
這是日前在天津舉行的國際消防安全及應急救援技術裝備展上展示的未來消防的一幕。同期舉行的智慧消防高峰論壇上,來自全國消防行業的專家和企業代表坐在一起,共同探討:智慧消防路在何方?
“火眼”可以即時視頻報警微小的火情,大數據和超算已經能推算出火災發生時間和地點,如今智慧消防已經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直接影響著城市中每個人的安全和發展。2017年10月10日公安部消防局發布《關于全面推進“智慧消防”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依托“智慧城市”建設,積極研發智慧消防平臺,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提升智慧消防。
各種各樣的新技術不斷涌現,未來智慧消防到底該如何發展?城市管理能否跟上技術發展的速度?如何構建智能化消防安全體系,使之契合智慧城市發展,讓人生活得更安全、幸福?這成為與會者熱議的話題。
消防步入物聯網時代
大火無情,誰來保護逆襲火場的消防員的生命安全?展會上,一套智能物聯空呼系統幫消防員披上科技的盔甲。
空氣呼吸器、手持終端、體征手環、視頻傳輸、熱成像儀等,一整套防護設備連成了一個控制“大腦”。它一邊將每個消防員的生命體征、火場即時變化傳送到后方遠程指揮中心,一邊將后方的指令隨時傳遞給每一個消防員。
看上去這是個智能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可以隨時將新鮮干凈的空氣送入消防員口中,將周邊各種有毒氣體全部隔絕。然而它更是一個消防員隨身的微型智能助手,通過手持終端,它隨時提示氣瓶壓力、剩余使用時間、火場溫度、電池電量、信號強度等信息。同時,它能感應周邊隊友的情況,一旦出現有人跌倒、剩余氣量不足等異常,它立即報警給周邊隊友,快速援助。
天津澤安泰消防技術有限公司大區主任劉金山介紹,這是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空呼系統,集空呼信息顯示裝置、個人呼吸器、場強搜救器于一體,“最大程度保障消防員火場安全。”
“場景需要什么,消防就該解決什么”,這是中國通信工業協會物聯網分會會長趙學東心中,物聯網時代比較理想的以實效為核心的“防消結合”的智慧場景。
事實上,在消防領域,物聯網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他談到,隨著技術的迭代進步,人們對消防物聯網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理解。
“以前是以聯網為核心。都裝上了噴淋、把設備主機連上,也嘗試遠程監控”,趙學東談到當時一個普遍遇到的困惑,把這些設備都連上了能干什么用,大家都很迷茫,不知道怎么用,最終導致終端用戶不滿,“你給我裝了,收了我錢,對我有什么用?”也就是說,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現在一個普遍的情況是“重防輕消”。比如以前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消防通道被堵了,有人來檢查的時候又挪開了。現在加上傳感感知器,誰也沒法臨時抱佛腳了。“現在關注怎么防的設備比較多,監管效果確實有所提升,但缺乏對‘消’這一階段的智慧化應用。”
他分析目前國內重大火災暴露出來的四大問題,即消防信息嚴重缺失,救援數據局限于二維平面;火災現場偵測手段匱乏,救援人員災變感知能力弱;作戰指揮過度依賴經驗;作戰力量調度困難等。
這些都是一直困擾消防救援的現實問題,消防員進火場后,往往不知道現場情況,有很大未知風險。“哪里有危險品、未知設施;消防員如何定位,與外界如何聯系等。”趙學東說,傳統的辦法現在看來都容易出現問題,需要解決消防員之間自組網、實現火場視頻實時回傳等一系列問題,“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術創新。”
智慧消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80%的亡人火災并非是那些重特大火災,其發生地往往在“九小場所”,即小商場、小學校(幼兒園)、小醫院、小餐飲場所、小旅館、小歌舞娛樂場所、小網吧、小美容洗浴場所、小生產加工企業等。消防專家尤勝戰說,這些場所消防安全意識淡薄、安全措施不到位,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問題,而且人員密集,一旦發生事故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物聯網特別是智慧消防的發展,能解決小火亡人的問題。”
來自清華大學的專家展示了智慧一體化指揮調度平臺。簡單說,這是一個滅火調度系統。從接警開始,系統好比一個“聰明的大腦”,規劃出最快抵達火災現場的路徑;到達火場后,系統擔任“指揮員”,快速勘查現場三維圖形,把作戰信息直接推送給指揮中心,與一線消防員即時交互信息。
然而僅僅靠技術創新,并不能完全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尤勝戰談到,物聯網時代的智慧消防不僅僅是一個信息傳輸,而要實現整體可控。“智慧系統能實現即時報警,還要考慮如何更好地把火滅掉,”他舉例說,滅火系統要有能思考、會計算的能力,比如一旦發生火災,系統要能識別并分析火災走勢,噴淋器何時噴,噴多大量,都要有精細地控制,“以往經驗看,滅火造成的水漬損失很可能比火燒的損失更大,需要‘大腦’來精確地評估各種風險。”
他也注意到一個現實的問題,新技術驅動著智慧消防產業飛速發展,目前行業發展尚無統一的行政部門牽頭,也未形成統一規范,各個城市、不同企業新技術、新裝備的革新,“都是單兵作戰,沒有形成合力。”
更重要的現實問題是,人們消防意識提升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技術發展的速度。尤勝戰有些無奈地說,“我問在場幾百名消防專家,誰家里安裝了獨立式感煙報警器,結果舉手的不到10個人。”
來自清華大學的專家也談到,智慧消防系統的研究遇到“接地氣難”的問題。他認為,最聰明的智慧消防系統絕不是在實驗室里閉門造車出來的,“必須與消防實踐結合,在一次次實踐中收集數據不斷改進,才能實現最優的效果。”
技術進步也給管理者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比如我們通過傳感器發現堵占消防通道的情況,監管部門該怎么管?有統計顯示,電動車充電事故是小區火災的重要誘因,相關管理部門如何處理?”他認為,萬物互聯的時代,越發“聰明”的技術,也將倒逼著政府的管理更加智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