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欄
二分一通欄
中國電子企業全球化進入2.0階段

秋天的柏林很清爽。筆者在2018IFA(柏林消費電子展)感受到,中國電子企業全球化已進入2.0的新階段,最明顯的特征是用全球資源來開拓全球市場,包括利用全球的人才、品牌、生產和研發資源,全球化的手法也日漸成熟與靈活。

首先是管理團隊的年輕化和國際化。像TCL集團高級副總裁、TCL電子CEO王成,TCL電子海外業務中心總經理吳吉宇都是70后。王成曾任TCL多媒體越南分公司經理、海外業務中心總經理,英語流利。吳吉宇結束IFA行程后,又飛到印度,為TCL印度基地張羅。創維彩電業務的掌門人王志國及其助手、創維彩電海外營銷總部總經理王澤軍都是80后,王志國曾畢業于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美的國際的總經理趙文心也是80后,她在美的歷練了十多年,現掌管整個美的海外業務。

許多中國電子企業的洋高管,亦在本屆IFA上亮相。翻開2018IFA頭兩天的會刊,海爾歐洲CEO、海信德國高級副總裁、海信旗下Gorenje的理事會主席等,都是清一色歐洲本地人,中國電子企業在歐洲市場有時直接由這些洋高管來“發聲”。而創維旗下德國美茲公司的總經理,已被提拔為創維歐洲總經理;TCL歐洲研發中心總經理、TCL波蘭工廠副總經理也是當地人,已實現人才本地化。

其次是品牌的全球化和本土化。這次歐洲之旅,筆者看到華為在歐洲主要國家都投放了大幅、顯眼的戶外廣告;由內馬爾代言TCL的廣告,把從IFA展館去柏林機場路上一塊搶眼的大型戶外廣告牌占據了,去年它還是三星的“地盤”,今年TCL在歐洲的彩電出貨量增長了73%;海信今年借贊助2018俄羅斯世界杯,在英國、法國、加拿大、俄羅斯、西班牙和日本的彩電銷量也明顯提升。

除了推廣自身品牌,中國企業還通過收購、注冊等方式,用洋品牌開拓海外市場。海爾與旗下的GE家電、斐雪派克,形成“三駕馬車”開拓歐洲市場的局面;美的也攜手旗下的東芝家電、北美吸塵器品牌Eureka拓展歐洲市場;TCL也有湯姆遜、阿爾卡特、黑莓等品牌的使用權;創維在今年IFA上推出面向年輕人群的子品牌MetzBlue(藍色美茲),加快品牌全球化步伐;海信今年收購的斯洛文尼亞白電制造商Gorenje,Gorenje也將推出彩電,助力海信在歐洲及全球市場的拓展。

第三是生產及研發資源的全球布局。受益于“一帶一路”的東風,TCL在波蘭的彩電工廠出貨量近年大幅攀升,從2015年的80萬臺到今年沖擊200萬臺;海信、長虹在捷克也已經建立了面向歐洲市場的彩電生產基地;創維在德國已有美茲的工廠,還計劃在東歐地區完善彩電供應鏈布局。而海爾在俄羅斯有冰箱、洗衣機生產基地,美的則在白俄羅斯設有微波爐生產基地。

歐洲科技昌明,中國電子企業也日益重視對歐洲研發資源的利用。如,海爾早已在德國紐倫堡設立歐洲研發中心;美的在意大利已有設計中心和研發中心,在德國又新建了研發中心;TCL歐洲研發中心9月3日在波蘭華沙正式揭牌,將利用當地的高級數學人才,主攻人工智能的算法技術。而京東方今年3月完成對法國SES公司的收購,借此掌握了數字標牌和智慧零售的技術方案。

中國電子企業在歐洲市場突飛猛進,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面是成為領先品牌至少還需三五年。

2018IFA上,有三股競爭的力量值得關注。一是韓國企業三星、LG,它們不斷加碼AI(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比如三星電子稱未來三年將再投入220億美元提升人工智能技術;二是兩大互聯網平臺企業谷歌與亞馬遜,它們通過生態與平臺以及智能語音助手,不斷圈占智能硬件商的資源,像亞馬遜的語音助手Alexa已接入超過2萬種設備、超過5萬種應用;三是日本、歐洲企業如索尼、松下、博西(有博世、西門子家電兩個品牌)、飛利浦等,雖然它們在彩電、手機、冰箱、洗衣機等的全球銷量排名被中國企業擠占,但是它們都在走自己差異化的路,仍然手握技術和品牌資源。

面對強手,中國企業需要繼續練好內功,也需要合縱連橫。2018IFA開幕前夕,海爾與世界最大的物聯網標準組織之一OCF(開放互聯基金會)以及伊萊克斯、三星、LG等共同簽署了互聯互通合作協議,將于2019年推出符合OCF認證的國際標準化智慧家電產品。而創維、長虹都加強與谷歌安卓電視系統的合作。在競合中,謀求更有利的位置,也是中國電子企業全球化更加成熟的表現。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秘書長周南認為,過去幾年是中國電子企業全球化的1.0階段,通過跨國并購、全球資源布局去“抓牌”;今年在中美貿易摩擦、新興市場貨幣貶值的背景下,中國電子企業全球化進入2.0階段,要邊“抓牌”邊“打牌”,真正考驗企業全球化的能力,未來幾年將是中國品牌在全球崛起的關鍵戰略機遇期。

發布0
相關資訊

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版本權所有©2004-2019 數字標牌網™®
 咨詢:孫小姐 18928465550(微信同號)  韋先生 18928465561(微信同號)

觸屏版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