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媒介依賴的原因
編輯:心怡 [ 2011-2-22 10:04:35 ] 文章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內容導航:
二、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媒介依賴的原因
對比起傳統媒體,新媒體的互動性、個性化、即時性、智能化的特點決定了受眾對它的愈加青睞,從而也加劇了大眾對它的依賴。本文作者欲探究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媒介依賴的原因所在:
(一)社會信息的發布催化了受眾對新媒體的依賴
新媒體技術支撐了新媒體的寬廣的信息網羅渠道,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對于信息的發布與接受不再只依賴于報紙及電視等傳統媒體。新媒體以它即時、便捷、及高容量的特性搶占了信息發布的主導地位。不論是政府、公司、還是個人大部分是通過新媒體(主要是網絡媒體)進行信息發布,再經由其反饋。量大的信息可經由網絡媒體傳遞,簡易短小的信息可直接使用手機媒體傳達。公眾了解政府組織的最近動態或收發各種文件通知時,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是他們的首選渠道,它沒有時間限制的等待,對每個信息不需單個付費購買,并且有海量的信息儲存力。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人民網強國論壇一周年時強調,“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管理,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選擇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發展的廣闊空間!盵5]因此,社會信息依賴新媒體發布很大程度上逐步催化了大眾對新媒體的依賴。
(二)新媒體的優勢特性迎合了受眾的媒介消費
麥克盧漢早前預言地球會成為一個小小的“環球村”,數年之后成為了現實,互聯網為全球傳播筑起了一條四通八達的信息高速通路,網絡媒體成為了儲存海量信息的倉庫,它的交互性和跨時空性的特點使得大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此情有獨鐘。加上手機媒體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優勢顯著:首先,從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而言,它整合了所有媒體的傳播特性,不僅可進行文字、圖象、聲音等傳播(例如QQ、博客、播客、網絡電視、網絡廣播,網絡論壇等),還可以隨時隨地下載、儲存、交互溝通、發送信息。其次,從新媒體的傳播功能而言,新的媒體的傳播形態由點對點或點對面轉變為面對面。不論是互聯網還是手機媒體,任何人都可以經濟便捷地向受方傳送信息。再次,從新媒體的傳受主體而言,它不同以往傳統媒體的傳受方式,沒有固定的傳者與受者,任何人、任何組織可同時兼具主體與客體的雙重身份,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變革接受的信息,并加以創造,從而二次且多次傳播,形成新的信息源。
(三)新媒體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需求
人是社會性的生命體,并非孤立地存在。在紛繁喧囂的當下,大眾被鋼筋混泥土層層包圍,又因高度的社會壓力及分工而被分離在不同的單元套間中,傳統的關系網漸漸減弱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散漫的、無中心的原子化社會。“在原子化的社會關系中,社會生活和文化圖景顯得支離破碎,社會關系網絡不足使得孤獨感成為一種彌漫性的心理狀態,孤立的個體遭遇前所未有的自我認同困惑和歸屬感的缺失。”?1?因此,他們把內心復雜交錯的恐懼感轉化成對媒介的依賴,把媒介當作一個精神伴侶來緩解內心的壓力。對于真實社會的壓力,大眾選擇媒介所傳達的信息理解、認同,與群體中的大部分保持意見一致,產生趨同心理,避免孤立無援的處境,可謂天涯若比鄰。以上新媒體的各種傳播優勢提供了大眾一個全新的虛擬空間,他們通過新媒體獲得信息,獲得與人交流、社交的機會,獲得尊重與話語權,提高了大眾參與的主動性,實現了全民共謀、全民共創的場面。大眾通過新媒體技術筑成的虛擬的堡壘,自由倘佯、釋放煩憂。新的媒體多方位的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滲透到“人們心理結構的關鍵紋理之中,”[1]給人們提供了可尋求慰藉的精神家園,從而依賴并追崇。
頁碼: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有意與本網合作者請與《數字標牌網》聯系。未經《數字標牌網》書面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即為侵權。
多媒體信息發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