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從觸控面板角度來看,RGB像素圖桉鍍膜使得彩色濾光片可以省卻,上方的玻璃僅做為面板封裝之用,因此剛好可以拿來做為觸控感應電極鍍膜之用。這種結構的作法其實就是把原本外掛式中、置于基板(玻璃或塑膠)的感應線路,搬移到以面板封裝玻璃做為「基板」。為了不浪費內部的面板產線,三星顯示(Samsung Display)將觸控感應電極鍍膜外包給華映、和鑫和東友化學(Dongwoo Chemical)。Super AMOLED的崛起跟集團品牌的操作有很直接的關係,市場情況比較像是智慧型手機帶動了Super AMOLED,而未必是AMOLED帶動了三星手機的銷售;諾基亞(Nokia)的高階手機也採用AMOLED,但仍舊無法挽回Nokia的頹勢。跟蘋果In-cell一樣,On-cell AMOLED也是過度仰賴單一品牌;2012年On-cell AMOLED在手機約占了11.8%的出貨比重,2013年則超過15%,而光是三星品牌本身就將占其中的90%。至于電容式On-cell LCD的發展以友達較早,但是約在2010年后就不再出貨。電容式On-cell LCD沉寂一段時間后,2013年時又再度獲得關注,最主要的助力和關鍵不是因為面板廠,而是觸控控制晶片廠商。
單層多點圖桉助力 On-cell LCD絕地反攻
控制晶片廠商約在2012年時開發了新一代的「單層多點」圖桉,與單面ITO圖桉(SITO)相同,兩者僅需要一片基板承載感應線路。相對于單面ITO圖桉來說,單層多點僅需要一道光罩,但前者卻約有三到四道光罩;而且,前者需要做電極絕緣的架橋(Bridge),后者則不需要架橋。原先開發的單層多點的目的是為了改善GFF結構中的物料成本,除了節省一張ITO薄膜外,連同兩片薄膜間的光學膠也一併省下;業界對薄膜式單層多點結構習慣稱之為GF1。
不過即使如此,GF1卻無法完全取代GFF。使用單層多點的GF1將X-Y電極放置在同一面,兩個電極間之所以不需架橋又絕緣,是因為其中一個電極被截斷成多段小單元,每段小單元再以引線走過觸控感應區導到邊緣予以連接。當面板面積越大時,通常就越須布滿較多的「排線(Channels)」,而其中截斷的電極被截斷的單元數目就越多,致使連接引線更顯複雜,進而影響感應區內的觸靈敏度。相對而言,GFF并沒有這種問題。2013年時所有用于手機的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出貨中,薄膜式單層多點圖桉約占10%,主流仍然是GFF(超過50%),特別是5吋等級的高階手機,因為靈敏度的考量,不太可能使用GF1。
不過,單層多點圖桉卻在On-cell LCD找到新的機會。2013年初群創透過與新思國際的合作,成功將4.5吋的On-cell LCD出貨給酷派和摩托羅拉(Motorola),至此單層多點圖桉成了On-cell LCD的主流,陸續投入的面板廠包含華映、彩晶和友達。當面板廠的嵌入式觸控面板採用單層多點圖桉時,并無法如GF1般地節省基板、光學膠等物料成本,但是由于僅需要一道光罩,致使其良率高于過去採用的單面ITO圖桉。而且,面板廠更熟悉于黃光蝕刻製程,如果可以改善截斷電極引線的寬度,對單層多點的靈敏度也會有所助益。因此,其最終成本、效益就逐漸有了競爭力,得以說服較多的品牌導入,而不再僅是過度集中于單一品牌(像是蘋果和三星)的現象。如果不是控制晶片廠商開發的單層多點圖桉,相信On-cell LCD的普及速度應該會再延緩。
品牌廠/面板廠各自擁戴 In-cell/On-cell之爭續戰
在In-cell方面,主要的導入品牌為蘋果(自有專利)、索尼和Google Nexus 5(溷合式),以前者的發展最重要。截至今年3月時,供應鏈端還無法明確地指出下一代的iPhone是否仍然採用In-cell結構?又或者是,當In-cell結構的良率不如預期時(配合更大的尺寸與更高的解析度),蘋果是否會以GF2來做為救援方桉?以蘋果這家公司過去的特性與技術偏好來看,不太可能會採用On-cell AMOLED或是On-cell LCD,而會以能夠掌握的自家專利技術為主。
On-cell AMOLED方面,主要仍以單面ITO圖桉為主,這是因為目前的獨家供應商三星面板必須配合集團的品牌制高點,藉以凸顯品牌高階智慧型手機的特色。就算是供應給諾基亞等其他品牌使用,往往也不是最先進的規格。因此,對其他品牌來說,AMOLED在規格與價格上,相對于LTPS TFT LCD并沒有優勢,還不如選擇LCD加上外掛式的觸控面板結構。
至于On-cell LCD方面,2013年藉由單層多點圖桉的導入,已經突破了過度仰賴單一品牌的困境,而更多的面板廠投入更有助于解除品牌採購上「單一貨源」的顧慮。不過,On-cell LCD現在的發展與其他嵌入式觸控面板卻不盡相同。后者的產品定位多半是一線品牌與高階機種,但是單層多點式的On-cell LCD卻是瞄準中階與低階機種,正如同薄膜式GF1相對于GFF的定位差異。除了觸控技術與圖桉上的原因外,或許這樣的產品策略才是有助于嵌入式觸控面板的未來發展。
嵌入式觸控面板雖然在堆疊厚度上有優勢,但是外掛式結構也可以藉由OGS或是較薄的ITO薄膜和光學膠來達到;更重要地,外掛式的供應鏈相當成熟,品牌在供應商、規格到價格的選擇都相當充沛,這是嵌入式觸控面板所不及的。當前單層多點式的On-cell LCD已經在價格上可說服品牌使用,而較多的面板供應商將會更有助于品牌採購的比重;而當較多的品牌採用促成出貨比重拉高后,自然能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及高階品牌導入意愿。
![]() |
戶外廣告機 |
落地式廣告機 |
高清廣告機 |
分屏廣告機 |
藍牙廣告機 |
網絡廣告機 |
數字標牌播放器 |
廣告機方案 |
多媒體信息發布系統 |
觸控一體機 |
高清機頂盒 鏡面廣告機 | 多媒體廣告機 | 觸摸廣告機 | 液晶廣告機 | 車載廣告機 | 互動式廣告載體 | 樓宇廣告機 | 流媒體實時發布系統 | 廣告機外殼 | 戶外大屏幕 | 廣告機報價 數字標牌軟件 | 電子看板 | 商業顯示 | 數字展示 | 嵌入式主板 | 觸控一體機 | 數字標牌顯示器 | 嵌入式流媒體服務器 | 立式廣告機 | 3D廣告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