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要求開展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包括診斷測評、培訓測評和發展測評。近日,筆者作為發展測評的評委,直接感受了中小學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開展學科教學的實際情況和現實狀態,有喜更有憂。
“喜”的是,參加“提升工程”培訓的教師人人提交了情境作品(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的視頻)及對應的教學設計(文本);大多數教師的情境作品體現了信息技術的應用;有一些教師通過培訓,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憂”的是情境作品和教學設計存在諸多問題,暴露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不夠。這些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學現場與教學設計的“分”而不“合”。不少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及活動設計方面,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設計方法,其內容多為教師“教”的要點、習題(提問和練習)及答案等,對學生“學”的活動及指導缺少設計或設計不多,尤其缺少教學媒體手段、信息技術及數字資源、學科技術工具應用等方面的設計。
第二,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離”而不“整”。具體有三種情形:一是將交互式電子白板僅僅當作“大屏幕”使用,電子白板的書寫和拖曳等其他功能不用,沒有交互性和技術性;二是用電子白板或投影屏幕完全取代黑板,沒有教師的板書和學生的板演,是為了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三是不使用學科技術工具軟件(如幾何畫板、思維導圖),用數字資源中的動畫、圖片和短視頻等取代“過程”和“直觀”,減損了信息技術手段的作用和學習效果。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蔣鳴和在《第三種學習方式來臨?》一文中指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過程融合的本來意思是把信息技術融入教和學的過程之中。在接受式教學中,技術的作用基本上是“輔助功能”;而在探究發現式教學中,技術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首要的是信息技術服從或服務于教學目標,不同的課堂的教學方式在設計信息技術時的作用是有別的:一種是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種是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學習、理解和運用知識;后者更需要工具軟件的應用。
課堂教學是“教”為了“學”的過程。“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如果采用“聽講”、“閱讀”、“聲音與圖片”和“示范”,學習效果并不好,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最多只能保留30%,;而采用“小組討論”、“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和“教別人”(或“馬上應用”)的方式學習,學習效果較好,可以記住50%以上的內容。“學”的方式決定了“教”的方法,在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和學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將信息技術僅僅作為播放視頻、音頻、動畫,展示文本、圖表,以及展現示范的手段,而要讓學生“動”起來。
另外,既然在學科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是為了教師科學地“教”和學生有效的“學”,就應該“適當”地設計與應用信息技術,并與傳統媒體(如黑板)和手段(如實驗)有機結合,以實現高效的“教”和深度的“學”。
除了上述兩個方面的主要問題,在評審發展測評的情境作品時,我還發現了弄虛作假的跡象。比如,上課所用的課件由別人制作,甚至于上傳情境作品和教學設計也不是自己所為。在與少數教師校長交流中,我的懷疑得到了證實。這充分說明不少教師還沒有真正在平時教學中經常性地主動地應用信息技術,更難以談上“整合”了。因此,筆者以為,當下的現狀是“整合”還處在起步階段,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之路依然漫長。
![]() |
戶外廣告機 |
落地式廣告機 |
高清廣告機 |
分屏廣告機 |
藍牙廣告機 |
網絡廣告機 |
數字標牌播放器 |
廣告機方案 |
多媒體信息發布系統 |
觸控一體機 |
高清機頂盒 鏡面廣告機 | 多媒體廣告機 | 觸摸廣告機 | 液晶廣告機 | 車載廣告機 | 互動式廣告載體 | 樓宇廣告機 | 流媒體實時發布系統 | 廣告機外殼 | 戶外大屏幕 | 廣告機報價 數字標牌軟件 | 電子看板 | 商業顯示 | 嵌入式主板 | 觸控一體機 | 數字標牌顯示器 | 嵌入式流媒體服務器 | 立式廣告機 | 3D廣告機 | |